近年来,马桥镇每年都有八、九十个在建项目,如何抓好这些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及质量等问题,成了镇政府十分关注的事项。为此,2012年3月,马桥镇镇政府委托上海景灿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组建马桥镇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平台。监管服务平台由镇规建办直接领导,与区建管署挂钩,对全镇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全方位监管。经过2年来的探索、实践,服务平台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实现了预订的工作目标。期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没有百姓重大投诉,在建项目基本上处于受控状态。在监管服务上,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换角色,实行全覆盖监管。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平台是个新生事物,究竟监管什么?怎么监管?没有现成的模式,无法仿效。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实践中总结。我们原来都是搞监理工作的,主要抓好施工过程中的三控制二管理一协调,针对的是一个工程项目。但服务平台不同,它的服务对象变了,监管对象变了,监管内容变了。它针对的是马桥镇所有在建项目,重点是监管安全、文明施工,要对镇政府负责,对区建管署负责。我们的职责几乎集观察员、联络员、协管员、消防员、咨询员的部分职能于一身。我们按照这个定位,转换角色,调整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实行镇内工程项目全覆盖监管,确保所有项目都在受控范围内,不发生安全事故,不发生野蛮施工,不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突出重点,加强差异化管理。我们在监管服务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必须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才能把监管服务工作做好。马桥镇每年工程建设项目有几十个,而且是每年在递增。我们五、六个人要面面光顾到是不可能的。一些大项目是经市、区进行招投标的,不光有监理,业主也抓得紧,比较懂行,市、区有关部门还经常进行检查监管。而一些小项目,尤其是三十万以下的项目,是镇里组织招投标的,没有监理,施工单位往往是挂靠的,力量不强,业主也相对缺少经验,容易发生安全、质量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将在建项目分成大居内和大居外,大居外再分成200万以上和200万以下,再把200万以下分成30万以上和30万以下。然后根据项目大小、难度高低进行分工管理。对大居内的项目,我们抓监理为主,以巡查为主;对大居外的项目,我们加强力量,对200万以上项目,我们以抓监理为主,以巡查为主;对200万以下的项目,我们作为监管重点,其中对30万以上项目,我们同样以抓监理为主,平时加强巡查,但同时还对监理、施工方的行为写出评估报告;对30万以下项目,我们则作为重中之重,不光监管安全文明施工,还要监管工程质量,不光进行重点巡查,还要进行安全、质量交底;不光全过程监管,还要写出评估报告,尤其对施工行为和质量状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这样,为镇政府今后的招投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差异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监管质量,较好地防止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发生。
3.监防并举,强化“消防队”作用。我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只有实行监防并举,才能有效地达到监管目的。
“监”,就是监督管理。我们主要通过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发出行政检查意见书,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过一段时间再去检查,根据整改情况,发出行政检查复查意见书。上述意见书,均有监理、施工方签收。2013年,共发出行政检查意见书 80份、行政检查复查意见书85份,查处安全隐患190条;今年以来已发出行政检查意见书16份、行政复查意见书15份(有时在第一次复查时还未整改,则继续发出行政检查复查意见书)。一般来说,发出的行政检查意见书,都能及时得以整改,为消除隐患打下了基础。按照我们的安全生产行政检查计划,大居内每个土建项目每周检查2次;大居内市政项目每2周检查1次;大居外30万以上项目每周检查1次(有重大危险源的项目每周检查2次);30万以下项目每周检查不少于2次。我们在周报中都会将行政检查意见书和行政检查复查意见书的具体内容反映出来,报镇规建办和元景公司。
“防”就是预防为主,预控为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以召开大工程例会为主,分大居内土建项目、大居内市政项目及大居外工程项目三个层面分别召开,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并邀请区建管署、镇规建办、元景公司派人参加。内容结合市、区建管工作要求,项目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重大危险源及当期(如台风、汛期、恶劣天气、冬季、节日等)的特殊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发出预警信息,并进行交流,达到预防、预控目的。一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大居内土建工程大工程例会,每三个月分别召开一次大居内市政工程大工程例会和大居外工程项目大工程例会。
另外,我们每周向镇规建办、元景公司上交周报,总结本周工作,提出下周工作计划;每月向镇规建办、元景公司及区建管署提交月报(含影像资料),总结本月工作及提出下月工作计划和有关建议。
4.建言献策,发挥咨询员作用。作为原来工程监理人员来说,在工程建设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因此,我们服务平台要更好地发挥这方面的特长,给镇政府在工程建设方面献计献策,发挥咨询作用,为领导作出工程建设方面的正确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我们在监管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结合实际,先后撰写多份专题报告,其中包括对四违工程的建议、对30万以下工程监管程序和内容的建议、对工程考核检查的建议、大居内扬尘及排水系统的处理建议,以及其他一些建议意见等。还根据区有关下放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权限的通知精神,我们讨论研究了加强200万以下工程项目监管实施意见,从施工、管理带班制度、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工程质量要求、服务平台监管办法等着手,分别形成意见,已被镇招投标领导小组审定并组织实施。
5.不断充电,建设复合型团队。我们努力在年龄、知识、经验、性格等方面实现互补,建成复合型团队。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作为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平台,必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我们主要采取了一学、二培、三议的方法。
“一学”,就是我们内部组织自学、集体学的方式,学习相关的规范,要求,以及市、区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文件。做到学习在前、掌握在前、执行在前。一般我们每周组织学习一次。
“二培”,就是我们分期分批参加市里的继续教育活动,进一步汲取新知识、新经验。去年以来,我们10人次分别参加了市组织的培训学习。
“三议”,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结合监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每周集体进行一次讨论、讲评,统一观点、统一做法,把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如对30万以下项目的监管,原先我们仅以巡查为主,通过研究后,认为这样力度还不够,应该要在开工前进行安全、质量监管交底,平时除了加强巡查外,还要参加其工程例会,竣工后要写出评估报告,使其一直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领导要求,与实际工作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在如何务实创新、不断完善监管服务体系、不断取得新成果,还要花大功夫、下大力气,还要认真探索、及时总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桥镇工程建设监管服务平台